社创读书丨这十本慈善公益图书值得一读

时间: 2024-01-25 02:27:42 |   作者; 开云体育网页在线

  有人说:生活假如没有书籍,就好像大自然失去阳光。人生假如没有书籍,就好像航海中失去方向。

  作为与祖国快速的提升同行的中国公益事业,无论是公益组织的负责人还是志愿者乃至社会爱心人士,同样要一直地学习,强化自己的公益素养。社创小新为大家甄选、推荐几本有关公益事业的书籍。希望可以让更多致力于公益事业的人士公“开阔眼界,探究原委”,更好地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履职尽责,担当奉献。

  资中筠,湖南耒阳人,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专业方向为国际政治、美国研究。

  本书作者搜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和珍贵的图片,在书中评述了美国现代公益事业的历史渊源、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探讨了基金会所代表的思想理念、基金会的动机和效果。书中列举了20世纪初、中、后期约20家很多类型有代表性基金会的发展历史、思想理念和运作方式。作者还集中论述了美国基金会与中国的关系,概述了近年来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状况。

  徐永光,现任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曾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创办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南都公益基金会、中国基金会中心网等,主编《第三部门研究丛书》,著有《徐永光说希望工程》。

  近几年来,世界吹起一股社会企业风潮。社会企业从事的是公益性事业,但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社会力量,将商业策略*程度运用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而非为外在的利益相关者谋取*利益。力和筹资效果。本书也为公益组织提供了扩大筹资空间的整套思维、工具与方法。

  周如南,人类学博士,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传播总监,广州公益慈善书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公益传播、健康传播、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社会组织研究等。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和委托课题多项。

  “公益慈善品牌管理”是慈善学的一个分支,《公益慈善品牌管理/公益慈善学系列教材》立意新颖,反映了当今慈善学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公益慈善品牌管理/公益慈善学系列教材》分为三篇十一个章节,分别是:品牌管理概述、公益组织概述、公益组织CI战略、公益组织品牌定位、公益组织品牌传播、公益组织品牌营销、公益组织品牌维系、公益组织品牌资产、公益组织品牌危机管理、公益组织品牌创新、公益组织品牌延伸。《公益慈善品牌管理/公益慈善学系列教材》是慈善学系列教材具有开创性意义之作,可作为有关专业的课堂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有关人员的参考用书。

  全球环境、健康、能源、贫困等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对人们创新性地寻找到解决方案的能力提出更加高的要求。世界各国的慈善事业正在发生一场全新的变革,私人投资进入慈善领域已然成势,多元化主体和多样化工具不断涌现,慈善新前沿的边界持续延展。本书从全球慈善领域创新模式的角度,详细而深入地介绍了全球慈善新前沿的新主体和新工具,对全球和中国欣欣向荣的社会价值投资和新商业文明建设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探讨了由慈善法所引发的国家行为及其公共话语。对自由主义哲学存在志趣的慈善法学者和政治哲学家而言,本书讨论了诸多可能会导致他们兴趣的话题,包括国家非中立性的促进慈善目的的证立,利他主义在慈善法中的地位,慈善法、税收与分配正义,慈善法中的宗教和政治目的的规则,自由主义对追求慈善目的时的歧视问题之回应。

  作者旨在探讨中国慈善组织的信任问题。上篇围绕“信任为何重要”,通过介绍慈善组织的本质和我国慈善组织的生长环境,剖析了公众信任对于慈善组织的重要意义,以及慈善组织的公众信任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中篇围绕“信任是什么”进行了剖析,内容有信任的意涵、信任的测量,以及对“慈善组织的公众信任”这一概念的解构;下篇围绕理解、共识与共融,对“通往信任之径”进行了初探,以加深人们对“慈善组织的公众信任”这一概念的理解。

  要确定慈善事业的改革方向,需先探讨下述这一问题,即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本书的作者基于十多个案例调研,逐项整理、总结了他们提出的这些主张在实践中的效果,发现它们都遭遇了滑铁卢。通过总结、分析,作者提出,这些改革主张都是基于“欧化的中国”的社会理想所提出来的,所以,与中国社会的现实相脱节,是很难转化为现实的。最后,基于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识与反思,作者总结了一套安置中国的各类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勾勒了自己的宏观改革蓝图。

  何日生教授,现为慈济基金会副执行长,曾在英国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等世界知名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善经济》一书以“珍惜物命”阐述企业家生产创造,是为了改善人类生活,提升人性质量。商业的消费应基于珍惜物命,基于对生活的增能,与自我生命价值的扩大;金融的善是将资本投入于帮助经济发展并解决社会问题,非只以赚钱为目的,如影响力投资等,本书都有详细的论述。

  《善经济》以其独到的见解及精辟的引证论述,除了获得舍卫国基金会颁发的首届“舍卫国人文奖”,另也获得台湾“金鼎奖优良出版品”、中国大陆“2020年向光奖——年度研究特别奖”等多项殊荣。

  李小云教授被誉为“中国发展学之父”,研究领域涉及贫困、性别、乡村、靠前发展和非洲发展等。曾担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等。2015年,李小云进驻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在政府支持下展开河边村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实验,并成功带领脱贫。2021年,李小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公益元问题》作者基于二十多年的公益实践,把公益慈善与人性、人情、社会关系、伦理常识和中外慈善文化融会贯通,以朴实和生动的语言诠释了一条从慈善文化到公益文明的链接路径。书中包含许多跨界、跨文化、跨学科的思考,对慈善公益研究者、实践者以及关心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读者来说,是难得的读本。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陈越光评价该书虽然是一本理论性极强的书,却全文不见一处注释或印文,具有“行动的特点”,“是一本在事上展开的书”,“第一展开的是问题自身的具体性,第二展开的是认知的实践性。”

  康晓光,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国家与社会关系”“非政府组织”“儒家文化”。两次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本书致力于为当代中国慈善领域提供一幅概略的但重点突出的全景图,一个囊括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最大的作用机制的解释框架。而且这种全景图和解释框架能够反映中国慈善的本质特征,并揭示造成这一切的最终的原因。立足今日展望未来,作者觉得中国慈善的总体状况可喜亦堪忧;制约中国慈善发展的瓶颈是“制度”与“行业文化”;思考中国慈善未来发展的基本范式应该是“体用范式”;“向善”是中国和人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人间正道是向善。

上一篇:慈悲文学作品《行善者》出版发行 - 健康新闻网
下一篇:网上公益捐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