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学堂 第八课:慈善概念溯源与价值追求

时间: 2023-11-23 19:29:32 |   作者; 开云体育网页在线

  在很多场合或写文章时我都会这样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和勇敢的民族,其实我们还是一个非常仁义、乐善好施的民族。比如,我们对于来华的外国人都很友好,只要他们的言行适当,也对我们持友好态度。当然,极端的排外事件也有发生,但不具备普遍性。我们民族有乐善好施的传统,也就是热心慈善事业,救济和扶助鳏寡孤独废疾者和贫困人口,以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首先解说“慈善”这个概念,我们只讨论中文里的慈善。“慈善”的概念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在古代社会已然浮现了慈善的理念和名词。古书里有很多与慈善相关或意思接近的词。例如,慈、慈悲或善良、友善等词汇。在这里,我先作词义的解释。

  “慈”是啥意思呢?根据词典的解释,“慈”就是爱。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学者,叫孔颖达。他给《左传》做疏时提到:“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他认为,“慈为爱,至深也。”就是讲,“慈”这个字的意思是爱到深处;反过来说,爱到深处就是“慈”。另一位著名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慈”的解释是:“慈,爱也。”这里,也把“慈”解释为“爱”,尤其指老年人对青少年或是长辈对晚辈,例如,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孙子孙女的慈爱。年长者对年幼者的这种爱往往被叫做“慈”。

  那么,“善”又是啥意思呢?“善”的本意是吉祥美好。“善”字上面是一个“羊”字,有人说,凡是带有“羊”的偏旁部首的字都是表达美好吉祥之意的,比如说“美”字上面就是“羊”。那么把慈和善连在一起使用,仍然是“爱”的深意,是一种美好的深爱。也有说慈善或“仁爱”,是基于人的同情心,基于人的恻隐之心。唐代诗人孟郊在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当中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幅温馨、慈爱的画面。简单地说,人与人相互关爱,是所谓的“善”。

  中国近代以来,也有一些人给“慈善”下过定义,认为所谓“慈善”就是人们怀有的那种仁爱之心,这便叫做“慈”;人们那些乐善好施的行动,就是行济困之举,被叫做“善”。这其实是个人的理解或解释,从这个词的原意来讲,并不能说“慈”只是一颗爱心,“善”则是一种行为。这样的解释可能不十分准确,但我不反对这样的解释,因为它把“慈”和“善”解释得非常美好。

  无论把“慈”和“善”分别解释为长辈对晚辈的慈爱和人与人相互关怀与友爱,还是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使用,解释为一种言与行的统一,都是可完全理解的。慈善是一种美好的心灵,就是一种与人为善或者友善待人的美好感情、话语或者施舍、扶助等行动。从人类社会形成一直到今天,“慈善”伴随人类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可完全这样说:慈善作为人类一种最美好的大爱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也必将永远延续下去。

  慈善的原动力是我们内心的善,儒家所讲的天赋的善,是一种本性。我们在从事慈善事业过程中,不应该带有任何的功利性,不应该带有不纯的目的性。它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行为,受他人的逼迫或者无奈之下所做的慈善,不是我们所提倡的。“被慈善”是令人不耻的,摊派索捐和慈善本来的精神是冲突的,是格格不入的。慈善本应基于人性的自觉,基于我们理性的自觉。所以,我提倡要保持慈善的纯洁性。

  如果说,做慈善也有什么目的性的话,我可以说,慈善最终也是为我们自己,因为它最终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伸出双手去帮助你;那么,当有朝一日我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一定也会伸出双手来帮助我。就极大地改变了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情况。从这个方面来说,慈善也是匡正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有人这样说,慈善是转变党和政府各级官员工作作风的一种方式,是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道德和信念教育的好教材,也是缓解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矛盾冲突的好途径。

  例如,贫困阶层和富有阶层不免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我们对这种情况都是比较清楚的。如何化解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呢?从一个思路上去考虑,那就是慈善。富有者拿出他们财产的一部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救济他们的生活,这些处于贫困状态的穷人受到帮助,解决了生活难题,就会由衷地感谢社会,感谢政府,感谢党,内心的仇富情绪和对社会的不满就会得以化解。富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帮助穷人,激发了内心深处的善良的本性,有助于社会的团结和睦。所以,很多人说慈善是未来中国社会走向伟大复兴的一条重要路径。

  我的看法是,说慈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路径还需要再做论证,但它一定是一条很重要的路径。慈善要求维护各个方面的自尊心,即受助者不被歧视,捐资人也不必洋洋得意。受助者和资助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他们唯一的区别只是在于各自生活状态不同,拥有财富的多少不同。任何人都不能把做慈善当做实现自己某种目的的工具。慈善的本质就是平等互助。

  我们知道在慈善项目的各个环节中会有多个角色、多种身份。比如有捐资人即善主这一方,有受助人即鳏寡孤独残疾人等这一方,还有项目运作的一方,以及慈善志愿者一方,可能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角色。所有这些人在慈善运作过程中都是平等的、相互合作的关系。不存在人格高低、身份贵贱的问题。简单说,慈善工作的过程就是爱心传递的过程。

  有这样一些慈善家,他们捐出了很多钱物,为社会做了很大贡献。但是,还有人会以各种理由对他们进行指责,他们就感到很委屈。其实这里面最重要的问题是,做慈善要低调还是要高调。有些慈善家往往别出心裁,在做慈善的过程中有一些新点子。我们想一想,这些新点子到底有没有什么问题呢?比如说有人通过做慈善,当上了某省或市县的政协委员,似乎达到了个人的某种目的。我对这样的一种情况是充分理解的,包括对高调慈善都是给予理解的。我觉得,他们的这些做法对社会至少没有危害,对受助人也没有危害,我可完全接受。

  我们中国人特别讲究中庸,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中庸,对一个人要爱就爱死,要恨就恨死。可是,如果我们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也希望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慈善家可以拿出一个甚至十个亿来做慈善,一般人没有一个亿或者十个亿,但是总有一点钱吧,可是我们并没有拿出钱来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反思的是自己为什么没有做慈善,而不是简单地去指责别人。其实,指责别人很容易,而自己往往是做不到的。我对高调慈善和因做慈善而获得了某些名誉或者称号,给予充分理解,不会去指责这些慈善家。

  慈善应该也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就是公众规则或社会规则。中国人做慈善,外国人也做慈善。外国人做慈善,得到了社会的尊敬;可是在中国做慈善,则有一部分人没有正真获得应有的尊敬。这其中就有一个规则问题。前面我讲人性,讲到人性的善端,可是仅仅讲人性的善端还是不够,还要讲规则。就是慈善的规则,咱们不可以脱离公众的根本原则我行我素,甚至做出伤害受助人感情的事情,或者做出有损社会道德伤害法律尊严的事情。捐一个亿也罢,捐几千块钱也罢,财富是社会的,作为一个企业家,懂经营、有技术,可以谋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可是财富归根到底是全社会的。

  中国人存在一种观念,就是这些钱是自己的,死后就把这些钱留给子孙。但外国人的观念跟中国人就有很大区别,像比尔盖茨就提出,会给子女留下财产的1%,其余财产会全部捐给社会。由此可见,中西方对财富的认识是不同的,在西方有一种观念叫做“财富原罪”,就是一个富人如果不和别人分享财富的话,那是有罪的。因为这些财富来源于社会、来源于民众,是大众的劳动帮助富人赚来的钱,把这些钱还给帮助过自己的人是天理自然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2023BESCO美好公益排行榜发布自然之友荣获“美好公益优秀机构”
下一篇:【图说】慈悲的原意